名师工作坊导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文革教授带领我院教师赴豫西进行田野考察 |
发布人:
郭燕
发布时间:
2023-11-10
浏览次数:
27
|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指示,拓展我院教师的文化艺术视野,丰富我院教师的艺术创作素材,提升我院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2023年11月1日至11月7日,我校名师工作坊导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文革教授带领我院夏捷、仝义琨、梁亚坤、张家康、谭亚敏等五位教师参加了“河南音乐文物考察豫西行”,考察路线为:开封——巩义(宋陵、石窟寺、巩义博物馆)——偃师(二里头夏文化博物馆)——洛阳(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河洛大鼓)——平顶山(平顶山博物馆、宝丰县平调三弦书)——南阳(汉画像博物馆、大调曲子)——社旗(山陕会馆)——桐柏(桐柏皮影戏)——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开封。 此次田野考察活动主要以博物馆和文物遗址参观,非遗传承艺人的表演观摩、访谈和艺术团体的演出三种方式进行,使得考察团队的成员对豫西这片沃土上音乐舞蹈的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及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11月1日,伴着朝阳,考察团队从开封河南大学南门开启了金秋田野考察之旅。考察第一站:河南巩义。上午考察团队从开封乘坐大巴车到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区东北的河洛镇寺湾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该石窟寺建造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原为北魏皇帝、皇后举办礼佛的场所,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及北宋皇室曾在此举行佛事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造像、碑刻等式。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大像3尊,佛像7000余尊。近距离观看感受到,石窟造像雕刻细致,内涵丰富,翩翩飞天,自然灵动,超凡脱俗;帝后礼佛图精美壮观,充分表现了北魏皇室前往石窟寺礼佛的宏大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洞窟中或精美完整或受损被毁的壁画和雕塑彷佛向考察团队诉说着它们在历史沧桑岁月中所经历的故事,使人为之着迷、心生敬畏的同时,也对千年前的壁画和雕塑进行了诸多思考,如石窟寺四窟外壁龛像与龙门石窟中的龛像是否有内在的关联?石窟寺中的飞天与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在服饰、舞姿、所拿道具等方面的异同点?等等,这些问题都为考察团队成员心中埋下了一颗学术的种子。
11月1日下午,考察团队一行人员来到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皇陵,宋陵葬着北宋9位皇帝其中的7位。除徽、钦二帝死于漠北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俗称“七帝八陵”。在陈文革教授的带领下,考察团队首先参观了宋陵里面遗存于地上的石刻造像,近距离感受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外观。在宋陵公园几十米外的地方,坐落着有一座环境优美、建造雅致的宋词园,园内左右设置豪放派、婉约派两类经典宋词文化长廊,并雕塑有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雕像,可以说是一座观赏性、艺术性、文学性融于一体的宋词文化之园。最后考察团队去参观了巩义博物馆,大家奔着音乐文物而去,满载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归。
傍晚十分,考察团队一行从巩义赶到了神都洛阳,一下车就感受到了神都喧闹的大街小巷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陈文革教授的带领下,考察团队穿过一个深深的街巷去拜访了河洛大鼓非遗传承人张怀生老师,对于大家的到访,张怀生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早早就已为考察队成员们准备好了学习体验河洛大鼓的伴奏乐器——钢板(也称鸳鸯板,月牙钢飞),首先张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河洛大鼓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唱腔特点、发展现状等,教大家打钢板乐器;接着张怀生老师与他的师兄合作为大家表演了河洛大鼓经典片段;最后张怀生老师给考察团队成员分享了河洛大鼓宝贵的音视频资料,呼吁大家多了解关注、传承保护、推广发展河洛大鼓这一优秀传统艺术。
11月2日上午,考察团队来到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大巴车停到博物馆服务大厅后,考察团队一行人就步行直奔博物馆而去,博物馆的周围种满了如雪般苍茫的芦苇丛,苇丛深处传出幽深神秘如天籁般的古埙音乐,营造了一种古朴悠远的神秘气息。步入馆内,一种雄伟壮观的气势和大度迎面袭来,给人震撼。该馆共有5个基本展厅,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在这里,大家不仅重温了大禹治水的英雄故事,观看了丰富多样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更感受到了红山文化、仰韶文化、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吴越文化等等,彷佛亲证了中华文化5000年的文明史。
11月2日下午,考察团队来到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该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大家不禁为古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术而惊叹,也为千姿百态的佛教雕像深深着迷,心生敬畏。这些或保存完好或已受损的雕像,彷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前世今生。从石窟中的雕刻和壁画上可清晰看出千姿百态的乐伎和舞伎形象,她们衣饰华丽、轻盈飘逸、凌空飞舞,手里拿着执筝、琵琶、竖箜篌, 笙、横笛、筚篥、排箫等各式乐器,这些生动的乐伎、舞伎形象不仅体现出唐代繁盛的乐舞文化,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佛国世界中世俗乐舞生活的气息。
11月3日上午,一大早,考察团队就赶到了洛阳博物馆,洛阳被称为十三朝古都,馆藏的文物数量和种类极其丰富,与音乐舞蹈有关的文物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百戏乐舞俑、唐代时期的彩绘乐舞俑等,让大家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资源和璀璨夺目的千年河洛文明。 11月3日下午,迎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考察团队从洛阳博物馆赶到平顶山市宝丰县文化馆拜访了平调三弦书非遗传承人李迎春老师,大家到达时,李迎春老师正在给几位平调三弦书的爱好者授课,李迎春老师对于大家的到访表示非常欢迎。大家的到来使得这堂课更加丰富多彩了。首先李迎春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平调三弦书的历史渊源、唱腔特点、唱词内容、伴奏乐器、发展现状等,平调三弦书唱腔属板腔体,分“铰子腔”和“鼓子腔”,腔调朴实、自然、流畅,音域宽广;唱词或典雅蕴藉,或雅俗共赏,既有文言词语,也有诸多豫西宝丰方言,还沿用古体诗词,具有浓郁的宝丰地方特色;伴奏以三弦为主,另有腿缚的“腿板”、铰子(小铜钹)、八角鼓等击节演唱;平调三弦书可一人伴奏连带演唱,亦可一人演唱一人伴奏。接着传习所的几名学员为大家表演了“劝善歌”,李迎春老师亲自表演了几个经典书目唱段,最后考察团队成员发表了听后感,向李迎春老师请教了一些关于平调三弦书的问题,李迎春老师耐心细致逐一解答,眼看天快黑了,而且室外下着雨,考察团队成员不得不与和蔼可亲的李迎春老师说声告别,带着意犹未尽之感考察团队赶往了平顶山市区住宿。 11月4日,考察队一行来到了平顶山博物馆,该馆在建筑规:凸莶匚奈锸糠矫娑嘉薹ㄓ肭耙惶觳喂鄣穆逖舨┪锕菹噫敲,但也不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物。如鹳鱼石斧图陶缸、西周应国白玉线雕鹰(镇馆之宝)、唐宝相花铜镜等,与音乐舞蹈相关的文物有骨笛、汉代乐舞俑、编钟等。平顶山博物馆的汉乐舞俑头挽发髻,面部五官刻画简练清晰,脸颊饱满,眼微睁,仿佛已深深陶醉在翩翩歌舞之中,令观赏者为之着迷。 结束了平顶山之旅,考察团队一路来到了古时刘备“三顾茅庐”之地——南阳,11月5日,开启了第10个考察点——南阳市汉画馆,进入该馆大厅,陈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对体型硕大的辟邪神兽和天禄神兽,一对神兽的上端的大匾上绘刻有伏羲女娲图、河伯出行图、阳乌图等,向大家展现了汉代古朴豪放的气势。汉画馆按画像内容分类展出,依次为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天文与神话、角抵、舞乐百戏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尘土飞扬的连车列骑,日月星象的天文神话,人兽相斗的惊心动魄,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五音俱全,建鼓舞、七盘舞各展风姿……反映了汉代表演艺术的空前繁荣,这些乐舞文物对大家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1月5日晚,在陈文革教授的协调下,考察团队一行人员到了南阳曲剧艺术中心,该中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调曲子”的传承保护单位,此行的目的就是聆听南阳大调曲子。该中心对于考察团队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专门为大家准备了一场艺术性和文化性兼具的大调曲子表演晚会,本场晚会既有历史文化题材的传统剧目,也有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剧目,82岁高龄的国家一级演员牛长鑫老师亲自上台表演,真挚的情感,韵味醇厚的唱腔,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调曲子独特的艺术魅力。晚会的下半。苣涎羟缫帐踔行闹,陈文革教授给观众和演员上了一场非常生动又充满学术价值的戏曲唱腔指导课,使观众和演员受益匪浅,最后,牛长鑫老师还赠给了考察团队成员每人两本他的著作。 11月6日上午,考察团队一行人员到达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的社旗山陕会馆,一下车,大家就被社旗山陕会馆古朴精美的建筑所深深吸引了,虽久经岁月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的富丽堂皇。进入会馆,有流光溢彩的琉璃照壁,高15米、重5万余斤、青石须弥座的铁旗杆,最吸引大家的是馆内的戏楼,戏楼两侧石柱上分别刻“还将日事重新演,聊借俳优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对联。舞台屏上悬挂“既和县平”匾额。戏台上下布满木、石雕刻图案,其内容多以古代传统戏曲有关。
11月6日下午,从社旗赶往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县月河镇考察国家级非遗——桐柏皮影戏,桐柏皮影戏是河南皮影戏保存比较完整、艺术风格比较古老、地方特色较强的皮影戏。据非遗艺人蔡正祥介绍桐柏皮影戏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为阻遏金兵南下,岳飞率军驻扎桐柏,不少皮影艺人因仰慕岳飞随岳家军来到桐柏,从此落脚。蔡正祥老师亲自为大家现场演唱了几段桐柏皮影戏的唱词,分享了桐柏皮影戏的发展现状,给大家展示了自己所收藏的桐柏皮影戏的珍贵资料,最后,带领考察团队成员参观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展示馆,给大家逐一介绍了展示馆内所展示的伴奏乐器及皮影戏行当。
11月7日,考察团队成员赶到了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遗址博物馆,一睹音乐史和舞蹈史书籍中都提到的重要文物——贾湖骨笛。博物馆前的名家长廊中有一位我们音乐工作者应该铭记的人物中国著名音乐家黄翔鹏先生,黄先生对贾湖骨笛的评价为:“贾湖骨笛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是中国最早的乐器,是我国管弦乐器的祖制。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史,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一进入馆,扑面而来的就是展示贾湖悠久的历史与灿烂文明的考古成果,从悠扬的贾湖骨笛声到浓浓的贾湖美酒,从简单深奥的契刻符号到魂归自然的原始生活场景……使大家感受到了数千年前生活在贾湖地区人们的劳动与智慧。参观完博物馆,考察团队带着对历史的求索与新奇,赶到了贾湖考古遗址的现。档馗惺芗趾遗址带来的文明洗礼。 本次活动,在陈文革教授的带领下,考察团队跨越豫西数百公里的14个考察点,串联起了一个豫西音乐文物遗珍项链,不仅使我院教师收获到了满满的知识和感动,更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的道理,对于我院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